www.taojindalao.com

92年女孩18岁创业,10年赔光400W:没这5种能力,你千万别来创业

本篇内容由淘金大佬博客转发,有任何问题请联系站长客服!

  •   前几天,我刚在一篇文章里说过,中国大块的商业红利已经基本被吃干榨净,创业越来越需要体系化、科学性的方法论和能力体系。

      没想到,我很快就在网上看到一个让人感伤又无奈地真人真事,印证了这个观点:

      今年27岁的小谢,多次创业超10年,累积赔了400W。

      小谢当年创业也曾有过高光时刻。职专毕业的小谢从零食销售做起,18岁就月赚3W 了。二十岁出头就有了自己的商贸公司,生意从郑州发展到徐州,一个月流水三五百万。

      但好景不长,对电商一无所知的小谢,被某本地电商融资1.2亿的消息刺激到了,决心进军电商市场。

      双方的烧钱大战打得很激烈,对电商一无所知的小谢,最终赔光了本金,还欠款超200W 。供应商甚至把催款电话打给她远在农村的父亲,差点把她逼到跳楼,半个身子都在窗户外了,债主才把她叫住。

      后来小谢决心到北京找机会,她曾经卖过坚果,做过美食城,做过外卖,但都不太成功。后来她又做团餐,总算是有了一点起色,仅靠11平米的操作间,巅峰时期月流水能做到36W。

      小谢原以为要触底反弹了,但现实又给她上了一课。

      小胜之后,发奋大干的小谢在望京 SOHO 附近租了700多平米的店面,但是小谢算成本时竟然只计算了每月九万五的房租,满心以为自己能赚钱的她,忽略了24名员工的工资、设备折旧、水电气、员工宿舍等等隐形开支远超营业额,一月亏损十多万。

      资金链断裂之后,员工罢工,房东强征营业流水,供应商拒绝发货……

      小谢甚至一直没办食药监、工商部门的相关许可,也因此被反复检查,耽误了很多业务。这在餐饮领域,其实是很低级的错误。[淘金大佬]

      最后,200多万累计亏损和30W 高利贷(给员工发工资)拖垮了小谢。

      小谢的故事让我一声长叹,我确实为她的拼搏和坚韧感动,但是她确实缺乏相当多基本的创业能力,以前野蛮生长中成功过的经验,也很难被复用在难度更高、门槛更高的创业当中。

      一切成功都是人的成功,创业成功至少有70%要依靠核心创始人,创始人身上如果有硬伤,创业必败无疑。

      之前很多文章都讲过All in、奋斗之类的创业问题,我们今天讲点不一样的,尽管有一些观点可能看起来有点政治不正确,但非常现实。如果你恰巧有这5种硬伤,我劝你千万别来创业,不然真的会很惨。

      

    QQ截图20191028151743.jpg


      - 01 -

      企业家精神:商业眼光+商业魄力

      张维迎老师说:正是因为世界的高度不确定性,因此我们就格外需要企业家精神,需要这么一群人,既要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,又甘愿为不确定性冒险。

      在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,很多事情充满未知,正因为大批企业家善于判断趋势,并愿意为此承担风险,才创造了如此多的技术和商品,为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繁荣打下坚实基础。

      回望近几十年的创业史,你就会发现,能走出来的那一批创业者,无疑都是眼光独到,而且魄力极佳的真豪杰。他们最大的特点,就是经常做出一些别人看不懂,或者不被理解的决策。

      在我的认知里,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就是近几年被低估的李嘉诚。

      现在很多人觉得李嘉诚是裙带资本家,或者致富完全靠运气,但如果你回望李嘉诚的从商史,你就会发现他独到的商业眼光,和绝佳的商业魄力,到底有多震撼人心。

      1993年,当电信行业还只是个前途未卜的科技产业时,李嘉诚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电信行业的巨大商机,以及1G 技术的落后,于是通过投资英国电信服务商Orange,进军无线通信行业。

      1994年,Orange 用户仅仅300万,而在1999年,这个数字已经增至3000万,成为英国第三大电信服务商。

      李嘉诚后将Orangeplc总计49.01%的股权售让给德国电信服务商曼内斯曼,这笔交易获得的现金和股权(部分 Orange 股权被置换为曼内斯曼股权),税后益利1180亿港元。[淘金大佬]

      2000年,又因沃达丰合并曼内斯曼,旧股转化为沃达丰5%的股权,再次带来500亿港币溢利。

      2000年,李嘉诚财团拟以450亿美元竞购德国3G牌照。但在竞价环节,李嘉诚却果断地践行了“别人贪婪时我恐惧”的铁律,退出竞标。(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,激进的沃达丰因此亏损450亿美元)

      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2002年,李嘉诚开始以合理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获取3G牌照。

      至2012年,李嘉诚投资在欧洲3G的总资产已高达2252亿港元。

      现在看去,这一系列的商业操作给人的感觉有点“有钱我也行”的感觉,但如果仔细品味的话,还是能够感受到其中风云激荡。

      要知道李嘉诚进军海外电信行业时,已经65岁了,对于一个守着房地产就能继续当大亨的老人来说,进入到一个前途未卜的科技行业,面临数百亿的巨大风险,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个魄力。

      更关键的是,李嘉诚之前的电信尝试都失败了,在这种背景下还能勇猛进取,实为不易。

      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,往往能够看准大时代的趋势,踩准小行业的节点,愿意承担别人不愿承担的风险,还往往商业眼光奇准,又能够克服人性,做到人进我退,人慢我快,人贪我弃,人弃我买。

      只能说,不服不行……

      - 02 -

      不要自我感动

      “60分哲学”是优秀的实用主义

     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经说过:“60分万岁是一个很好的哲学,我很晚才悟到。”

      60分哲学其实是一种高度的实用主义,意思是指如果60分足够,那么就不应该在花大量时间去提升,如果没有必要,绝不浪费任何一丝能量。

      淘宝总裁蒋凡,就是一个能考60分,就绝不考65分的人,多一分都觉得浪费。当年还差一点因此被谷歌拒掉。

      据《李开复自传》描述:

      蒋凡当年参加谷歌招聘,面试成绩非常优秀,但招聘委员会却发现他许多课程都是60分。有一位资深工程师认为这样对待学业的人,肯定不太负责任,坚决反对录取他。

      李开复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意见:你打个电话给这名学生看他怎么解释,如果他不能说服你,那就直接拒绝他。

      几天后,这位资深工程师给李开复发了邮件:“我们雇用他吧!他让我对中国学生又增添了一份敬佩之意。那个学生说他们学校的计算机系非常糟糕,老师什么都不懂。而且,考试的内容和实际编程根本没有关系。于是,他每科考试都准备到仅够‘低空闪过’的程度,以61分的平均成绩得到了学位。”

      创业者的有些努力,理性看来并没有意义,因为投入跟收益根本不成正比,甚至还会拖累收益。

      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,秉承“死磕”精神,当然很好,但如果“60分”已经能够满足需求,而继续提升性能又会花费大量的时间、金钱,却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,那就不应该再继续“死磕”。

      特别是在优化产品时,要把工作做在“人眼前”,把能够直接提升用户体验、满足用户需求的地方做到最好,把有些无关紧要、不容易体验到的东西做到过关。

      就像前文提到小谢满腹委屈,其实是努力错了方向:

      明明食材乃至饭盒都用最好的,但是却被卫生、工商部门反复检查,甲方行政也总不满意。北京,你到底想怎样?!

      其实不是别人有意刁难小谢,而是小谢的努力都花在了刀背上。

      一方面,饭菜在饭盒里放了很久之后,80分的饭菜和60分的饭菜相差并不大,而饭盒这种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也没有相差太大,但是优质的米面粮油跟饭盒却要推高成本;

      另一方面,小谢12个同样的菜品,竟然让甲方公司连续吃了3个月,甲方有意见再正常不过了;

      再一方面,宁愿多花钱买最好的食材,却不愿意花时间了解一下餐饮行业的基本法规政策,真的是越努力越容易被查。[淘金大佬]

      大把时间、金钱被花在了完全不能提升竞争力的地方,反倒降低了用户体验,得不偿失。

      这种带有一点自我感动性质的“死磕”,本质上是创业者没有把握好经营节奏,不知道哪里该讲究,哪里该将就,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。

      - 03 -

      做有担当的管理者

      还是滑向老好人文化

      古话说得好:“慈不掌兵,义不行贾”。

      对于创业者来说,对员工在工作上过度宽容,那么就是对自己和公司的过度残忍。

     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:有担当的管理者有一个重要的责任,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向绝望之谷,至于能否爬上开悟之坡,看个人造化。

      很多没有注意到这句话的核心,应该是“有担当”。

      大部分人都自我感觉不错,以为自己已经登顶成为智者,至少也是正在爬上开悟之坡。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仍然站在愚昧之巅上,离完美还有十万八千里。

      更有意思的是,尽管大家不知道自己正在愚昧之巅上,但往往知道别人站在愚昧之巅上。

     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过程当中,人和人基本没有任何反馈,毕竟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,人们不太愿意指出别人的错误。

      但这是创始人或者团队管理者的义务,他有必要去戳破这个泡沫,把员工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。

      更可怕的是,很多创业者特别是技术创业者,都有一个通病,就是不喜欢表达自己,更不愿意做这个戳破幻想的坏人。

      创始人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,那么员工就会始终站在愚昧之巅,幻想自己已经爬上了开悟之坡,整个公司就会滑向老好人文化。

      更可怕的是,创始人如果始终不愿意指出员工的问题,不能帮助员工成长,问题就会一直积累,积累到最后公司忍受不了,没办法只好换人,这才是真正的残忍。

      - 04 -

      快速成长和持续学习的能力

      始终保持跟员工的“段位差”

      创始人跟员工的段位差,是日常管理的基石,也是跟团队养成良好关系的基石。

      所以,创业者要始终努力学习,保持跟高管、员工的的段位差,让自己始终是企业最长的那块板。[淘金大佬]

     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,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指出:知识工作者的崛起将会改变劳动人口的本质。

      德鲁克认为,在劳动人口与就业人口中,那些受过教育、有知识、有专长的知识工作者,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白领,也包括一部分高级蓝领,他们占劳动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多,当超过一半的时候,整个劳动人口的本质就变了。

      知识劳动者的崛起进程,没有比中国更快速、更显著的了。

      数据显示,1998年时100个人中只有6个可以上大学(含大专)。而在2017年这个数字完全被反转,三分之二的人都去读大学了。

      蓝领工作者的供应大幅度下降,知识劳动者的供应却在大幅度上升(其中很大一部分是90后)。

      根据德鲁克的理论(事实也是如此),知识工作者开始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,比如员工之所以信服你,很大程度上不再因为是你有钱有权有地位,更多的是因为你跟员工有“段位差”,在视野、人脉、格局、认知、能力等方面上超过他们。

      就像著名咨询师韩庆峰分享过的一个例子:

      有一天,我去深圳一家公司培训,碰到一个学生从他们领导办公室出来,领导谈了两个小时,出来以后碰到我,我说领导又跟你谈话了?他说嗯。我说谈的怎么样?他直接说领导挺努力的。我知道挺努力,但是有没有听进去。他说的都是正确的废话。

      在他的眼里,他的领导每天在努力地说正确的废话,说一千遍也不会得到他的认同,更不会得到贯彻执行。

     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90零后,一边骂着“傻逼领导”,一边给各种大神送膝盖的原因。

      所以,就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的:“世界上最好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长跑型的”。

      而长跑型人才首先要能跑得过自己,更要跑得过时代和同事,始终通过学习保持自己的知识、视野、格局优势。

      - 05 -

      不要淹没在日常事务上

      始终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

      创业者如果被淹没在日常性事务当中,就很难有机会深度思考战略、使命和方向的问题,而且如果创业者大脑中没有新思想、知识或者认知,也很难给企业指明发展方向。[淘金大佬]

      莉莉丝游戏CEO 王信文,前一段时间分享了一个他在湖畔大学听到的观点:

      阿里一个高管说,阿里之所以能很快速成长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,马云很早就不再骑马打仗,而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段位交流。

      很容易想象,如果每天跟你聊天的都是各国元首,一流经济学家,全球最成功公司的CEO,那你一定会变得很厉害。

      对一般创业者来说,可能做不到马云这个程度,但还是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源和认知圈层,跟更多牛人交流,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,有意识的让自己不被淹没在日常事务中,不断的思考什么是好目标、战略,如何更好地执行和实现目标。

      这也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所说的创业者的本分,他说 CEO 的职责不是执行,而是要找到一条雪程很长的坡道,然后在雪球从雪道上滚下来时,看雪道上有没有大的障碍物,如果有就把它挪开。雪球滚起来的时候,尽量少地干预雪球本身。

      很多创业者有个通病,过多干预日常工作的执行。既妨碍创业者履行自己的职责,又会导致相关责任人缺乏决策权和锻炼成长,更严重是长此以往,大家会觉得这不是自己的工作,而是老板的工作,失去责任心。

      瓜子二手车创始人杨浩涌说:早期创业者关注的事情就三件,分别是人、事、战略,绝大多数创业者在事上花费的时间最多,永远在救火,永远在解决问题。

      如果创始人花了70%的时间在做事情,那只能说明他的团队不强。

      所以创始人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把自己从日常事务上解脱出来,用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本分,公司才有发展的希望。

      最后,我还是那个观点,过去在风口遍地都是的年代,很多没有背景的草根创业者,只要勤奋、坚韧,找到一个还不错的领域发奋深耕,就能够靠野蛮生长,得到不错的结果。

      但过去几十年中国比较大块的商业红利已经被吃干榨净,每条赛道上一座座山头拔地而起,人满为患,靠蒙眼狂奔就能赚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     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背景下,未来“巧劲”一定会比“蛮劲”更重要。如何思考创业真正需要的能力是什么,找到自己的短板,放大自己的优势,才取得创业成功[淘金大佬]